
吴为山
前些天,吴为山在厦门为中国美协会员作了一场名为“雕塑人生”的讲座。
从宏大的时代背景,到个人的雕塑生涯,都做了全面的注解。
整场讲座长达两个多小时。但他旁征博引,言语生动。说到细节处,更是声情并茂。令人印象深刻。
吴为山,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中国美术馆馆长。
除却这个身份,他还有两个关键词:时代造像者、写意雕塑。
从上世纪九十年开始,吴为山就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发掘,并将之灌输到自己创作的雕塑作品中。
为此,他创作了孔子、老子、鲁迅、齐白石等一批具有“中国精神”的名人雕塑,备受业界瞩目。他也因此被称为“时代造像者”。
他还提出了“写意雕塑”的概念。
在他看来,“写意雕塑”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方式,也是一种通过创新艺术形式而弘扬中国文化精神的行动。
这一次,让我们走近吴为山,讲述他的艺术之“道”。
1曾参加四次高考
回溯吴为山的从艺生涯,可以从他的家庭说起。
吴为山于1962年出生于江苏的一个书香世家。
父亲是中学老师,国学功底深厚。
童年的记忆中,吴为山印象最深的,就是家里的藏书,尤其是古代名画册特别多。

吴为山在创作
九岁时,吴为山全家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农村。
那时,他刚开始学画画,“老师”便是家里的画册和瓷碗上的青花。
下放到农村后,“老师”则换成广阔的原野和从城里来的知识青年。
《光明日报》的报道说,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,吴为山曾经历过四次高考。
高中毕业时,吴为山选择报考的还是理工科。
虽不是心甘情愿,可连老师都说,实现“四个现代化”靠的不是画画,而是数理化。
可是,连续考了两年,阴错阳差,吴为山都离录取分数线差了一分。
第二年考完之后,县里招生办来动员,让他到无锡的一所工艺美术学校去学习泥塑。
学了一段时间后,吴为山竟爱上了这里。
师傅们教他做惠山泥人、阿福,塑《西厢记》《牡丹亭》《打渔杀家》等民间故事里的人物,将民间艺术和智慧传授给他。
两年的泥塑学习,不仅为吴为山打下了艺术的基础,也让他对泥土有了别样的感情。

吴为山在创作
20岁那年,吴为山在回故乡工作了一段时间后,再次参加高考,竟被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同时录取。但遗憾和无奈的是,去南京艺术学院报到时,学院按当时工作不满两年无高考资格的规定,拒不接收他。
于是,吴为山转投南京师范学院,本以为柳暗花明,不料上了不到两个月的课,学校也以同样的理由让他退学了。
无奈之下,吴为山回到故乡一家小工厂上班,没有想到,他的第四次备战高考竟是从厂里一间安静的“书房”开始的。
厂长见设计玩具图案的吴为山有才华,努力且和善,便在厂里安排了一个小房间,让他每天到工厂后不用上班,而是去那里读书学习备考,每个月仍有几十元工资。
第四次高考,吴为山又一次被两所大学同时录取。最终,他选择了曾想留住他而终未留住的南京师范学院。
2中国雕塑不能一直跟着西方走
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,吴为山做了不少人物雕塑。其中,有不少是以普通人为原型的雕塑,如《小小少年》、《母与子》、《中国少女》等。
同时,他也做文化名人雕像。
不过,在做了几十个人物雕像后,吴为山开始反思。

吴为山作品
那是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,吴为山访问了一批在美国的欧洲裔老艺术家,他们对于中国古老艺术的赞许,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吴为山也曾深入密林,拜访一位98岁的德裔老艺术家。
那老者看过他的雕塑作品的照片后,问他是否去过巴黎。
吴为山说他只在巴黎待过三个月,老者耸了耸鼻子说:“太少了,太少了,至少要待十年,那里的空气都充满了艺术。但最重要的是,你要赶快回到中国,因为美国到处都是商业,真正的艺术在东方,在中国!”
吴为山也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观看了《中国五千年文明展》。
那种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强烈反差,让他越来越热爱中华文化。
他觉得,任何一种植物,无论是树木还是青草,都要有自己的土壤。
雕塑也是如此。“我觉得,中国雕塑一直在跟着西方走,但我们是有自己的传统的,像秦始皇兵马俑,敦煌、云冈、龙门等佛像雕塑,以及霍去病墓石雕等,可这些雕塑传统在我们的学院却里没有得到继承。”
为此,几经探索之后,吴为山创作了多件文化名人雕塑,呈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承载者:孔子、老子、李白、杜甫、鲁迅、齐白石、徐悲鸿等形象。

《老子》
而每个名人的形象都有其特质:做李白、杜甫,体现的是其”诗性”,做孔子、老子,则要把哲学思想做出来。
吴为山说:雕塑要表现人物情感确实很难,要走进被塑者的精神世界,不断地体验和感受,的确"舍"更难。但要先把所有的结构、技法、表达方式都得到后,才能舍,舍掉以后才有得,作品所呈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技法,更重要的是对人性的了解,对这个人的了解,包括他的学科、背景、环境,才会有同感,才能有通感。
据吴为山介绍,截至目前,他共做了500多件历史文化名人雕塑。
他也因此被业界称为“时代造像者”。
3为南京大屠杀做雕塑
吴为山曾为“南京大屠杀”做过一组雕塑。
那是一组跨度数千米、两百多个人物形象的大型雕塑。
那些形象,至今令人难忘。
其中一组群雕,展现了一个被凌辱的母亲托着蒙难的幼子,直指苍天,悲痛欲绝;一个男子搀扶着体力衰竭的老母艰难奔逃,几欲伏地……
这组雕塑的名字,叫《家破人亡》《逃难》《冤魂呐喊》。
原作高达12米,让走近的观众如临巨岩,产生强烈的压抑感。

南京大屠杀系列作品
荷兰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主管范怡兰,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:“这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组雕塑……整个组雕没有直接表现大屠杀的惨烈,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侵略者的形象,没有强调仇恨,但是却能瞬间打动我,让我被悲痛笼罩。”
范怡兰注意到,群雕中一位逃难者的指尖被极其夸张地拉长、扭曲了。她说:“这是变形的,又是真实的,你能感觉到这指尖在颤抖、在求救。观者无不祈祷悲剧永不重演。”
这组雕像,是吴为山在2005年所作。


南京大屠杀系列作品
创作前,吴为山采访了多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,他们的泣诉常常让吴为山彻夜难眠,“耳边不自觉就能听到被刺杀者的哀鸣”。
一位耄耋之年的幸存者常志强对吴为山回忆,自己亲眼看着母亲被日本人连刺数刀,尚是婴儿的弟弟嚎啕大哭,爬到母亲怀里。母亲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把衣襟扒开,让弟弟吸吮乳头。天寒地冻,弟弟的泪水、鼻涕与母亲的血水、奶水冻凝在一起。直到有人想把弟弟从死去的母亲怀中抱起,才发现母子二人已冻成一体,僵硬的身体无法被分开。
时光逝去70余年,每每讲起这一幕,常志强老人仍然声泪俱下,噩梦未醒。
这一幕也被吴为山塑进了群雕中,取名为《最后一滴奶》。

《最后一滴奶》
吴为山说,当时,他有一个强烈的创作欲望,“想要复活那些受屈的亡灵”。
但这种悲愤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仇恨。
吴为山表示,这组雕像所表现出的文化观、文明观,在于对和平的祈望。
他说:“我认为只有立足于人类、历史的高度来正视、反思这段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的兽行,才能升华作品的境界。”
4让达芬奇与齐白石对话
多年来,吴为山还一直致力于让中国文化“走出去”。
在他看来,一尊好的雕塑,就是一位不需要签证的“文化使者”。
吴为山曾在意大利威尼斯的一次泛舟中突发奇想:意大利是达·芬奇的故乡,假如中国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在意大利遇上达·芬奇,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情境?
几个月后,他潜心创作的雕塑《对话——达·芬奇与齐白石》,于2012年亮相威尼斯宫国家博物馆。


《达芬奇与齐白石》
雕塑中,达芬奇、齐白石分立于一艘船的两端,前者身形雄浑、手指苍穹,后者面容清癯、手拄节杖,似乎在彼此低语。
二者之间的“对话”,寓意中意两国乃至整个东西方文化跨越时空的交流。
这组雕塑展出后,引发业界极大反响。
2013年,经意大利文化遗产部通过,《对话——达·芬奇与齐白石》被威尼斯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。
在吴为山看来,雕塑艺术有着世界认同的艺术审美价值,也是向世界传递中国价值、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。
“为使中国雕塑更好地走出去,我们需要打造更好的文化品牌,同时也要讲好中国故事。”吴为山说,中国故事并不在于要有重大的题材或是意义,“我们中国人平凡生活中所体现的温良、智慧、向上的精神,就是最好的时代注脚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