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,赶紧选购吧!
文档帮助中心
文章分类列表

细说五大名窑:你从未了解过的收藏冷知识

文库指南 > 瓷器知识 > 细说五大名窑:你从未了解过的收藏冷知识

瓷,关乎生活,中国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,为中国带来的影响力有目共睹。历史的长河中,我们的祖先从泥土中创造了品类众多的精良瓷器。


瓷器应运而生

所有古代文明都会制陶,从古希腊到古印度,都把陶器做的实用漂亮,然后就止步不前了。只有中国人提高窑温,改进配方,把陶做成了瓷,并且发展出纷繁复杂的瓷器系统。

我们的祖先尚玉,赋予玉各种象征意义,贵族阶层要佩戴和使用大量的玉器。玉有一个问题,太硬,加工费时费力,一件大点的玉器要几代工匠才能完成。这点在先秦问题不大,那时有奴隶。到了汉代就难了,封建制,免费劳动力稀缺,急需一种玉器的替代品,这时瓷器应运而生了。


其时商周时就出现了高温陶,或者叫原始青瓷。汉代人注意到瓷坚硬细腻,光泽迷人,有玉的特性,才开始用心烧制瓷器,所以早期瓷器还有“假玉”“类玉”的别称。当时的瓷器窑口,大部分湮没无闻。

窑本意为烧陶瓷的窑炉,后来又衍生出瓷器的意思,比如汝窑产的瓷器可以叫汝窑

五大名窑名称由来

名窑的概念出现在明代。宣德时礼部尚书吕震写了本《宣德鼎彝谱》,里面提到:“内府所藏者,柴、汝、官、哥、钧、定”,是宋名窑最早的记述,一共六个。这是一本写铜香炉的书,瓷器的记述只有这么孤零零的一句,我甚至怀疑吕大人只知道六个宋代窑口。然而名窑的概念就这么不科学地流传开了。

到了晚明,董其昌的《古董十三说》讲到:“世称柴、汝、官、哥、定五窑,此其著者焉”。董是大理论家,虽然建树在书画,他的意见对瓷器的影响也不小。可是董的名窑少了钧窑,清代许之衡就在《饮流斋说瓷》中打了圆场:“宋最有名之有五,所谓柴、汝、官、哥、定是也。更有钧窑,亦甚可贵”。至此,宋代名窑的格局演化为五大名窑另加钧窑



问题出在柴窑,相当诡异。柴窑在宋代没有文字记载,明朝突然冒出至少有八本书,异口同声地说柴窑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官窑。明明是五代后周的窑口,咋就划入宋代名窑了呢?柴窑没有实物存世,瓷片也没有,而且窑址也没发现,只有一个名字在四处传唱。但就是“柴窑”这个名字,也有问题,历代皇室窑口,或者叫官窑,或者叫贡窑、御窑、枢府窑,断无可能以皇帝的姓氏命名——犯国讳,死罪。

所以,民国时瓷器研究者把柴窑从五大名窑中剃除了,钧窑补缺。注意,钧窑只是补缺,不是居上,五大名窑的排名有两种:“汝官哥钧定”或者“汝官哥定钧”。


汝窑:雨轻风色暴,梅子青时节

“雨过天青云破处,这般颜色作将来”,这个故事几乎被用于所有的汝瓷文案中,想必大家都知道,恕不赘述。其实故事最早是说柴窑的,如你有藏品困于出手,想找正规拍卖行进行拍卖,可与福羲拍卖行小芳经理洽谈,壹玖壹,叁柒陆,贰柒叁伍玖、主角是柴荣,始见于清朱琰《陶说》。后来柴窑被开除了,但这么好的段子废了可惜,于是就安到了汝窑头上,主角也变成了风流儒雅的宋徽宗。

从宋到清许多笔记提到汝窑,总结起来大概有两点:

一,汝窑是皇室专用的官窑;

二,汝窑瓷器非常珍稀。






发表评论
* 内容:
 
下一篇:古人为何使用瓷器?古人:这不是没办法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