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,赶紧选购吧!
文档帮助中心
文章分类列表

关于纸的文史趣闻

文库指南 > 文房四宝知识 > 关于纸的文史趣闻

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,它与指南针,火药,印刷术一起,给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。纸的发明,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储存和交流,对于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在历史上,曾出现过不少关于纸的趣闻。

洛阳纸贵这个故事出自《晋书·文苑·左思传》,说的是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、不爱读书的孩子,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。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,不肯好好学习。有一天,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,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,左思的父亲叹口气 说:“快别提他了,小儿左思的学习,还不如我小时候,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。”说着,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。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,他非常难过,觉得自己不好好读书确实很没出息。于是暗暗下定决心,一定要刻苦学习。

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左思渐渐长大了。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,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,文章也写得非常好。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《齐都赋》,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,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。此后他又决心以三国时魏、蜀、吴首都的风土、人情、物产为内容,撰写《三都赋》。为了在内容、结构、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,他潜心研究,精心撰写,废寝忘食,用了整整十年,文学巨著《三都赋》终于写成了。《三都赋》受到大家的好评,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《两都赋》相比。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,喜爱《三都赋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,因为抄写的人太多,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,一时间全城纸价比原先昂贵了几倍。这就是成语“洛阳纸贵”的由来,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。

三纸无驴在《颜氏家训》的《勉学》篇中,记载了一则博士买驴的笑话:从前有一个自以为是的文人被人戏称为博士,他上街买了一头驴子,按当时的习惯,买家要给卖家写一份合同。博士铺开白纸,下笔千言,足足写了三大张跟驴无关的废话。卖驴人等得不耐烦就催他快点,他忙说,不急,还没写到“驴”字呢。后人以成语“三纸无驴”讽刺那些笔下文辞繁冗、连篇累牍却不得要领的人。

纸醉金迷这个成语出自古代笔记小说《清异录》,说的是唐朝时有一个高明的医生叫孟斧,住在国都长安,经常被请到宫中帮皇帝和妃子们治病。因为经常出入皇宫,所以他对皇宫的一切很熟悉,尤其孟斧看到皇宫里的人们总是过着荒淫奢侈的华丽生活,更是印象深刻。后来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叛变攻打长安,他吓得急忙逃出长安,躲到四川。

在四川,孟斧因为想念皇宫中的生活,就根据记忆,模仿皇宫的装饰布置自己的家。他把家中布置的跟皇宫一样华丽,其中有一间光线很好的房间,孟斧把房间里所有东西的表面,全部都糊上一层黄金作成的薄纸。在阳光的照射下,满屋子金光闪闪,让人觉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里。所有到过这屋子的人都说:“在这个屋子里休息一会儿,就会沉迷陶醉在满屋的金纸里。” 这个成语后被人们用来形容奢侈豪华、腐朽享乐的生活。

薛涛笺薛涛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唐代女诗人,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,与刘采春、鱼玄机、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。

薛涛曾于成都西郊之浣花溪居住了很长时间。浣花之人多业造纸,但尺幅较大,不便写作小诗,她便萌生了造纸的想法,于是在浣花溪采用木芙蓉皮作原料,加入芙蓉花汁,制成粉红色的小八行纸张,上有松花纹路,专门用来誊写自己的诗作,这就是名扬后世的“薛涛笺”。多用于写情诗情书,表达爱慕思念之意,在当时及后世极为流传。

纸雨衣在古代,人们抵御雨湿一般是穿披蓑衣。而在明清时期,广东五华县一带的老百姓,曾利用一种厚实且不易透水的谷纸制作衣服,在春湿淫雨时节或在雾露浓重天气时穿着它,既可保温暖体,又能阻雨防湿,效果甚佳。《广东新语·货语》“纸章”条目中,对土人制造防雨纸衣的事作了记载,说:“长乐有谷纸,厚者八重为一,可作衣服,浣之至再不坏,甚暖,能辟露水。”长乐即今广东五华县。

惜字炉古代的人们对传播知识的文字、纸张甚是喜爱。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得用于裱糊、包裹,更不能随意践踏丢弃,必须送到惜字炉焚化。此风俗绵延到明清时代达到极致。

据江苏淮安的地方志介绍,过去淮安城的重要宗教场所,均设有惜字炉,且款式多种多样,似塔非塔,似亭非亭,大小高低各有不同。炉口面南,为焚纸入口,上方刻有“惜字炉”三个大字,一些讲究的两侧还刻有对联,如“字纸成丹桂,炉烟结祥云”等等。

明代世情小说《二刻拍案》第一篇“进香客莽看金刚经,出狱僧巧完法会分”中,开头就讲了一段爱惜字纸的故事:宋时,王沂公之父爱惜字纸,见地上有遗弃的,就拾起焚烧,即便是落在粪秽中的,他设法取将起来,用水洗净,或投入长流水中,或烘晒干了,用火焚过。如此行之多年,收拾净了万万千千的字纸


发表评论
* 内容:
 
上一篇:略说文房四宝之首——砚!有着怎样的历史人文情怀?